《灯光》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20:22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灯光》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1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设计一些领会文章写作手法、表达顺序、遣词造句的妙处等方面的能力训练环节。但由于处理不得当,使这些环节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显得训练较机械、呆板,学生不易接受,这样一来,课堂中就出现了要么教师强硬灌输,要么蜻蜓点水,走走过场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怎会不令人堪忧?

今天,我在教学人教版六下略读课文《灯光》时,出现的情况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大意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前文——《十六年的回忆》比较,说说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那些相似点。因为在教学《十六年的回忆》时,我让学生体会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顺序,而今天我们学习的略读课文《灯光》与它在写法上非常相似,所以便设计了让学生比较阅读,体会《灯光》的写法。可惜课堂出现的情况竟出乎我的意料,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于是我开始填鸭式的讲述,关于“首尾呼应”“倒叙”,然后联系《灯光》这篇课文进行体验、理解,最后再次巩固复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联系课文经过反复的讲解后,我感觉学生是勉强领会了。(当时,我感觉是这样。)

仔细分析自己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不少严重缺陷:1、缺少整体感悟。“体会文章写法”放在开始环节,学生还没深入感悟、体验、理解文本。老师在学生没有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就让他们交流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困难。2、没有处理好学生个体感悟与全体感悟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交流的就是这么几位好学生,至于其他学生是否也像他们一样读懂了课文或领会这样的写法就难说了,而此时教师已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中了,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这些写作手法,于是就出现了这堂课的现象。3、方法和手段单一。能不能把这些能力的培养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在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渗透写法,而不是就这么一种——集中体会写法的手段,难免显得机械、单调。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凸显工具性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不能追求课堂的表象,应围绕工具性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扎扎实实推进教学过程,切忌蜻蜓点水般的走过场。

点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不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可以积累写作经验,所以不能只完成教学任务,要把写作能力的培养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2

【描述】

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

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再提示学生以“多好啊”或“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在小组里交流。检查阅读效果时,老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从“多好啊”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再次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规划】

教学时可以“灯光”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3

课文围绕着“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考虑到怎样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怎样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的愉快,让课堂充满精彩呢?

紧扣课题,让学生朗读体会“灯光”的深刻含义,然后让学生品读感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郝副营长的伟大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美好生活。

紧扣文眼——“多好啊!”“多好啊!”教学中让学生找一找“多好啊”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课后我还安排了小练笔: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留给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思维补白,为学生创设动笔写写的机会。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4

《灯光》这篇课文课文以“灯光”为线索,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而他自己则英勇地牺牲。结尾照应开头,写“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表现了“我”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和美好生活的真诚赞美,成功塑造了郝副营长这一光辉形象,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教育学生懂得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看了课文,我想,现在的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理解革命先烈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代价?在教 ……此处隐藏4130个字……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9

回顾《十六年的回忆》一文的写作方法,今天学的课文《灯光》在写法上和《十六年前的回忆》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来比较中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找到与《十六年前的回忆》表达相似之处。交流中学生能准确说出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法相同,但课文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交流中体会到郝副营长一颗火红的心——革命胜利了,孩子们可以在灯光下学习了。在这颗火红心的驱使下,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他才会-----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进一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

点燃的书本发出的火光,灯光有什么联系呢?有了革命的火光,斗争的火光,胜利的火光,才有了灯光,光明的灯光,幸福温暖的灯光。探究出灯光的含义,灯光是郝副营长对革命胜利的憧憬,是革命的信念和理想,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在内容情感积淀到一定时,学生交流喷发出对灯光的理解。

又是一位多么好的革命烈士,为了革命的胜利,勇于牺牲,我们深深地缅怀他,自由展示读句,说句子表达心情和情感。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10

《灯光》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战斗故事,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逐字逐句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讲故事的内容不能清楚完整地概括。大概是由于这个故事稍微有点复杂,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的缘故吧。于是我在此我为学生进行了提示,战斗前,郝副营长( ),战斗中,郝副营长( ),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 )。这样,难度降低了,学生基本上没什么障碍。

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哪句话出现了多次?每次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当时想到了什么?本来我打算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但是我觉得小组学习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一部分学生的确是积极参与了自学,但是一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基本上就是只听不动脑,更有甚者,他们连听都免了,趁着这个机会偷玩!

于是我在这里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出笔在书上批注,每个学生都必须动手。我想,课堂上,应该给足学生自由朗读,静静思考的时间。学生貌似聚精会神地在自学。

我特意走到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身边,问他第一次“多好啊!”是谁说的呢?他随口回答,“郝副营长!”我急!你读读第一次出现这句话的自然段,读给我听听。学生读了。“这时你认为是谁说的呢?”“记者!”我更晕。“别急,你把这个自然段反复读几遍后再回答我!学生在我的注视下开始朗读了!最后他终于回答:“是背后的人说的!”终于对了,我舒了口气!接着我让他展开想象,背后的人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个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丰富的,他说可能是广场上散步的人,可能是参观天安门的游客,也有可能是专门到天安门广场上观灯的人说的!然后我继续引导他,你说此时他站在天安门璀璨的华灯下可能看见了什么?……就这样,我用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引导他学习了第一次出现“多好啊!”

这篇课文虽然是阅读课文,但是我用了两个课时才引导学生把课文学完。

通过走近这个学生的自学我发现,学生还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一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其实这也是在“培养”少数学生的惰性,他们从没有利用自学的时间仔细读书,认真思考!

课堂上就应该提供每个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机会。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如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实在是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课结束了,但是,这个问题久久在心头萦绕!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11

《灯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写了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围绕着“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1、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阅读“导语”,并通过“导语”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第二部分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这些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于本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我就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又适时地为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悟。

2、激励导向评价,注重人文关怀。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因此,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科学的动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永远追求。

(1)在学生课前感知灯光时,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评价道:“你一定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你一定和路灯一样懂得默默奉献……”老师充满赏识和鼓励的评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在学生初读感知过后,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指导他们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展开阅读,我的评价是:“是啊,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听出了你们的感受,你们已经走进了课文。但只知道课文的这些内容还不够,我们还要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你感受深的句子,还可以在句子的旁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或者疑问记下来。”这些评价语言,充分发挥了激励导向的功能,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3)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的评价有:“你们都很会读书,因为你们已经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你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你们的想法就是郝副营长会的想法。那就赶快让我们一起把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读出来吧!”……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在以上对学生阅读的评价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赞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但为了让学生在品尝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我在评价时有不乏给他们一些方法的渗透。这才真正地使评价起到激励、导向的作用。

《《灯光》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