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25:38
《称象》教学反思

《称象》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称象》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称象》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学下课说:

“这样上课真有趣!”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

“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称象》教学反思2

今天我执教了《曹冲称象》一课。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读什么,怎么读。

指导朗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我的这节课却只重视了“读什么”,忽略了“怎么读”,也就是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例如: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的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可这么读的目的在哪里呢?显然学生读书是盲无目的的。原因就是我缺乏了对学生“怎么读”的指导。课后我对这部分内容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进行了思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议论”的语气,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对“议论”一词的理解。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才会对朗读有兴趣,朗读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悟什么,怎么悟。

“悟什么”就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从文章中明白道理,爱到启发。也就是教学的情感目标。《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而我在这节课上的拓展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三、练什么,怎么练。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却重视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说话,写话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几个重点的词语没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如果当时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说句子就更好了。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教学反思3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特殊的朋友,它是——

(多媒体出示图片,)生齐答:大象。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头大象吗?

生1: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

生2: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

生3: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

生4:大象的鼻子像一根管子。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么大的象,老师特别想知道它有多重,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经过些许的沉思,部分学生纷纷举手。)

生:可以称一称。

师:怎样称呢?

生1:用地磅称一称。

生2:可以利用起重机称。

……

师:大家的办法都很棒,不费工夫就称出了大象的体重,可是在1700多年前,没有地磅、起重机,该怎么办呢?

二、品读课文,体会品质

师: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人?

(生开始自读课文,师来回巡视,帮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生:故事发生在古时候,有曹操、曹冲、官员们。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一下当时称象的录像,看看曹冲和官员们分别是怎样称象的?

(多媒体放映录象,之后生争先恐后,抢着举手。)

生1:官员中有的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生2: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当秤杆。

师:你同意这种做法吗?

生1:不同意。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多可惜呀。

生2:做一杆大秤也不行,哪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

师:曹操同意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纷纷埋头读书,寻求答案。)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说明他不同意。

师:你能给老师演一演“直摇头”吗 ?

(生上台表演。之后师有意只摇一下头,问学生对不对,接着请同学一起演“直摇头”。)

师:曹冲又是如何称象的呢?

1、同桌互读第4段,然后师指名范读,大家评价朗读效果,接着让学生在每句话的前面标出序号,为下面弄清曹冲称象的过程做铺垫。

2、男、女生分组逐句朗读,师随机总结并板书称象的步骤:

赶象上船,画下记号;赶象下船,装上石头;

搬下石头,称其重量;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师:曹冲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一起愉快地朗读第5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

(多媒体放映曹冲称象的片段。)

师:你喜欢曹冲吗?面对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的图片,激发说话的欲望。)

生1:曹冲你真棒。

生2:你解决了大臣们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太聪明了。

生3: ……此处隐藏11158个字……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探究意思

课后,我布置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

(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

(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咨询大人、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称象》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

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三、学生感知课文: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小黑板上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五、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复习生字。

2、纠错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二、学习重点段

1、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2、曹冲提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3、四人小组读课文。

⑴、要求:看哪一组读得最好,能理解称象的办法。

⑵、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说边做动作

三、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1、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2、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3、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四、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五、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六、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七、课外拓展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板书设计

21、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秤 赶象上船

宰象 画线装石

称石头

反思

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于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称象的方法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办法,一会儿汇报。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孩子们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把石头换成人,一样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说:“可以用吊车用磅秤”,还有的同学说:“可以将大象的细胞抽出来,进行化验分析,直接用生物技术测出大象的重量。”

当了解曹冲这个形象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更是让我惊讶。

看来,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够开动脑筋想办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不能看低他们。

《称象》教学反思15

《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这一课,我设计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来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问题。

曹冲称象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我先让学生找到这一段读出来,看课件演示,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的步骤,进行填空练习,再试着背诵这一段,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再看称象录相,做小小解说员,强化理解,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背诵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称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