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18:17:23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能够熟读成诵。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比较、探究这首诗与其他写月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其与其他月诗文的不同点。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我们产生联想的共用途径。我们学习了杜甫、苏东坡,在他们的笔下,月亮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二)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三)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正音:

(板书)烽降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本篇绝句,内容短小,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

(四)细读,感受这两首诗的语言表达特色。

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首绝句文字简洁,但要学生品味它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诗文中去寻找思路,通过比较,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感受。

(五)读《夜上受降城闻笛》,研讨下列问题。

1.该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恰切运用了笛声这一思乡意象,笛声凄凉幽怨,容易引起征人思乡之情,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比喻十分精彩,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形象地写出了受降城外凄清惨淡的月景,倍增思亲愁情。

(3)“芦管”是听觉,“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多种感觉综合运用,更渲染了凄凉幽怨的气氛。

2.《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

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夜上受降城闻笛》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无眠的原因

(六)课后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四、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六、注释

回乐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唐有三受降城,俱在今内蒙境内。

芦管:笛子。

七、简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

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一、起

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

二、承

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1.导入: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 ……此处隐藏3891个字……雪,大沙漠,战役,虎跃等人物,多为都虎将军,单于狐姬真人,忽而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

六、作业

穿越时空,神思飞扬,同学们穿越时空,假如你今天见到作者,你会和他说什么呢?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体现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体现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美好的祝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柔的狂热,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六、作业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选一个意象,找出与它相关的3—5首诗,分析这个意象饱含了诗人的哪些丰富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二、理解诗的意境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三、赏析佳句及写作特色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2、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3、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四、概括诗的主旨

五、作业:背诵课文及体会写作特色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