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说课稿

时间:2024-07-09 18:18:04
月光启蒙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光启蒙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启蒙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要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

1、文本解读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很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C、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难点:

A、通过阅读,感知课文语言,感知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B、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课文内在的意蕴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为学生扬起了思维的风帆,探索之旅由此启航,创造就在前方。

2、研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读。除了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潜心会文,自主研读,让他们徜徉于字里行间,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潜心研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感知母亲对“我”疼爱;同时,在潜心研读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实现个性化阅读。

3、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课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丰富语言积累。”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情感丰富感人,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积累必不可少。

4、迁移阅读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顺畅地、准确地进行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范例。因此,在这一课中学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或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续写我觉得很有必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打算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指导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对话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安排了“启、承、转、合”四个板块。

启:通读全文,引发质疑

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课初,我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引导进行质疑,这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抓住核心问题,找到对话文本的切入点。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质疑可能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问题,比如: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等等,这时教师就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我将帮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比较,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即:母亲是如何给我启蒙的?与此同时,要向学生传达质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点段或中心句,从内容上质疑,从中心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完成了质疑过程,也就找到了对话文本的抓手,进入下一个环节。

承:潜心研读,对话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

1、潜心会文

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有关词句,反复品味,走进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写下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或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2、交流收获

交流内容预设如下:母亲是如何为我启蒙的?

A、品味歌谣、童谣——母亲用歌谣、童谣等为我启蒙

1、母亲给我唱了许多歌谣、童谣,课文中写了多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几首多读几遍,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B、感悟月光、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用爱为我启蒙

“童年的夏夜”“篱笆小院”“柔和的月色”“洒满”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宁静与安详;

“母亲搂着我、唱起”等让我们体会到那份幸福与美妙。

“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韵”。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感受母亲歌声的优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时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从“生长”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是家乡的亲人拥有的聪明才智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在心里蕴含着对故乡、对民间艺术的爱,而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得到“启蒙”。

课文的最后一段,点出了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课题“月光启蒙”?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更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说出来。

C、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学生与文本建立了必要的联系,使得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歌谣要给学生切身的体会,要做到还真不容易。通过音频的播放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种“如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的声音流淌出来,母亲的嗓音就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学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读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图片的呈现也让学生走进了那篱笆小院,而那“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画面对学生来说颇为抽象,看了图之后,便会在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

3、感情朗读

在学生畅谈 ……此处隐藏15742个字……。”

5、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重点理解“长歌谣”。

6、感悟课文后一部分。

7、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句子,并分读、看、悟、品四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长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中演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8、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9、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0、在课件配合下,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1、交流课前搜集的民歌民谣。

12、根据所学,自己去写一写童谣。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而我认为板书应该简洁明了,紧扣文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8、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八、说预测性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学生读、悟、议的机会,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了课文感情真挚及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学,读中议,议中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由于这是课前说课,可能出现对学情估计不足,时间控制不当等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以学定教。

月光启蒙说课稿10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2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学习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怀念的情感。

2、理解“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写一段话:表达对自己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本文较长,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升华延伸。

这里,我着重说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课伊始,我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听我描绘插图内容。提问:“如果图上小朋友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运是美妙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时,我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找出文章中心句。

这样设计以角色转化,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

本文特色是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因此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本环节的教学我采取四步进行:

1、学生找出歌谣、童谣。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3、说自己由这些歌谣、童谣所想到的美景。

4、学生之间议论。

结合学生找出歌谣、童谣,我先后出示

(1)“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4)“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在师生共同品读、讨论中感悟歌谣、童谣的魅力。结合第(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品读提出“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题”?

这样设计我认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又有了上述教学环节和我的适当点拨,突破难点可谓水到渠成。同时我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提高了学生参与于是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可谓“一石三鸟”

(三)感情升华,表达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抓住母爱的“无私、不求回报”的特点,让学生读文感受作者母子“情深”。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写什么呢?”请写在纸上,送给妈妈。

这样设计既让西红柿将文本的内涵牢牢地抓住,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人文渗透。同时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锻炼。

(四)课外延伸

在新课结束之际,我拿出孙友田的散文《母亲似水》、《月光母亲》,推荐给学生。

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把《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要求落实到实处。

(五)总结

在乐曲《懂你》中总结全文。

这样设计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母爱的无私、宽容和博大,把学生和作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五:说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17、月光 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我采用以简笔画加文字的方法图文并茂地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本的主题鲜明地表现出来,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顾。

《月光启蒙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